班级心理委员

是什么,让孩子远离了我们?

发布时间:2017-03-24 10:21:15阅读:发布:admin

随着孩子不断成长,父母的烦恼也不断增加。家有熊孩,何去何从?父母的作为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?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
很多地夫妻,在亲子关系上并不轻松,甚至一直紧张着,反复着。总是期待着能改观,但一次一次似乎总让人失望。长此以往,只会给小孩、给家庭带来严重的后果。在孩子的习惯、个性的养成了,父母都有责任,但更多的是要正视问题,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解决!

一、小孩习惯的养成

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劣根性的,大人小孩都一样。既然父母有劣根性,那就要允许小孩的劣根性存在。

对小孩玩手机的问题——

放假了,你可以玩手机很长时间,凭什么他不可以;你可以说,我有自控力,他会说,对不起,我不是大人我无法自控,但我要和你一样玩。这在逻辑上有错吗?没有。

你可以废寝忘食地玩手机玩游戏,凭什么他不可以!理由同样。

你可以让自己“放飞”,凭什么他不可以?你躺沙发上玩手机,你让他写作业,他会想,公理何在!公平又何在!

孩子为什么不学好——

父母在工作上、家务上很敬业很勤快,为什么小孩看不到或学不到?一方面,那是你的事,不是他的事;同时,因为人要变得勤快,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,而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是不舒服的,所以他不愿意学;但懒癌很容易学,因为这压根就不需要付出,只需要眼睛睁开就可以了,不用做任何事情。

你不优秀,凭什么让小孩变得优秀?他凭什么服你?你不优秀,他的榜样从哪来?子学父、女学母?你想留给他的是什么?你想让他学你的什么?这是很值得反思的。

孩子不愿意及时做事情,父母又做到多少?比如饭后洗碗的事,如果父母不及时去,而是二三个小时后才去!小孩看在眼里,父母可以这样,那我做为孩子也要学父母的样子,所以我的作业也不想第一时间去做,也可以几小时后再做。这在逻辑上有错吗?没有。

现实中没有“时光之沙漏”——

孩子在9岁左右,很多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得差不多了,也许这是不幸的事,时光不会倒流。你会问,那现在怎么办?这么多年了!对不起,现在已经失去很多机会了,现在他不服你管教也是父母自身酿下的苦果,好好吞吧!但我想说,如果继续这样下去,苦果会更大,更残!!!

所以,如果要改,现在还来得及。但是改变是痛苦的。一个人在旧有的模式里呆久了,需要走出来,是多么难的事!那要问问自己,是否有决心去改变去走出来?

如果父母的快乐在学习成长,那么,孩子的快乐也会模仿。子学父,女学母。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生活、学习习惯,那怎么培养一个具有良好习惯、爱学习的孩子呢?

二、孩子个性的培养

很多女孩子的个性温和,再观察她的父母,往往也是温和的,特别是母女间的个性相似性。

倔强、脾气、青春期……这些叛逆而富于个性的词汇,犹如弹簧一样,硬碰硬只会越压越弹,收服它唯有以柔克刚。当然,也可以完全打压,让变成怯懦胆小的人,那好,那就等着看她的悲剧的性格和人生吧!

为什么不愿意让自己先软下来,直接说:“宝贝过来吃饭吧,或者,宝贝把手机拿出来好吗?”而不是说,“又在玩手机了,它是你的命?为什么不听?等等,巴拉巴拉……”实际情况是,经常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是有误读的,也许孩子只是在给手机充电并没有在“玩”。而我们的思维往往是先入为主、预设在前,而不是先想想我在说这事的时候应该怎么说,孩子才会服才会听才不会反感。

父母的行为模式,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触学来的,是第一模仿对象。他每天和父母在一起,他不学习你学习谁?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你怎么“催眠”他,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现在家庭之间是封闭而缺乏交流的,向谁学习?如果父母是暴力的,孩子必定是暴力的,这就是心理学上的“攻击者认同”——“你小时候父母怎么对你,你长大后,就用同同样的方式对自己。你长大后,就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你的亲密的人。你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。”(引自从非丛老师)他的言行模式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。如果现在他养成了某些不良习惯,只能从父母身寻求问题的答案。如果现在他表现恭顺但内心压抑了叛逆和痛苦,迟早有一天他会变本加厉地还给你!因为,暴力的、不良脾气的种子早就种下了!

严厉地责骂、不节制的冲动,甚至体罚,是拿情绪的怒火烧毁孩子的自尊,是在他稚嫩的心田中灌输仇恨。把孩子和其他人去比较,是在反复地摧折他的自信。将一个没有自信、自尊的“忍者”推向社会,他会收获怎样的未来?

三、焦虑伤害了谁

现实中,往往是,上班时,一到七点半,父母就会显得极度焦虑;晚上,一到十二点,也同样显得极度焦虑,对小孩各种催促、猴急甚至怒吼。那么,要让这种焦虑减轻,为什么不早点准备?晚上为什么不早点洗漱,为睡觉做准备?非得要最后一个洗澡?比如有的妈妈说是为了洗全家的衣服,似乎很冠冕堂皇,但这不是根本的理由!这习惯为什么不可以改?孩子说,你那么晚睡觉,我为什么不可以。有的家里孩子早睡习惯很好,那是长期形成的,有个人(老人或父母)专门早早地带孩子睡了!如果提前做好这些准备,焦虑就减轻了,焦虑就合理化了,带给孩子的压力就小很多了。

孩子在成长中,在很多地方都是需要帮忙的。孩子起床慢、磨蹭,他的房间不整齐、衣服不叠好、床上很杂乱,都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。那为什么不能和他一起来做,带动他来整理。更重要的是,要温和地帮助他,而不是一边责备他一边帮他,如果那样,他宁愿不要你的帮忙。从心理学上说,他也需要这些不规则的物件来释放自己内心的焦虑。床上杂乱的衣服、裤子,父母会觉得那样睡下去会不舒服,但你听听孩子怎么说,他会说,不会不舒服啊,很舒服呀。可见成人与孩子的想法和体验都是有差异的。

孩子是一张美丽的白纸,但因为成长过程中各种言语不当造成的伤害,行为不当造成的伤害,各种焦虑、强迫、完美等不良情绪造成的伤害,这张白纸就被划了一道道血淋淋的口子!这么做,这么下去,父母忍心吗?

现在的社会,很多人都犯了“卓越强迫症”。为什么不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?普通人就没有幸福?答案是可以的!但如果要把孩子培养得好,就要在卓越与普通之间、在压力与无压力之间取得平衡。父母的问题不解决,孩子的问题无法解决。

近期在咨询一个国外的个案,母女关系紧张得以致于双方都想要自杀自毁!母亲强迫女儿、女儿反感母亲,母女间各种不信任、强迫、压制等,让双方两败俱伤。难道这就是我们养育孩子的目标?解决办法是什么,只有一方先放弃你的强迫思维,平静下来,温和下来!否则矛盾永远存在,不可能和谐相处。

孩子的问题,其实是孩子在幼小时沉淀下来的。所以,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,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吧,这话永远都是对的。如果说,以后会发生什么,那必定是在为你过去的行为买单,是在为你的过去买单。如果你的孩子出问题,那是为你们家庭发生的过去买单。你过去的自己的行为习惯提前支付了不好的东西,以后就会加倍地偿还!

四、屡教不改的真相

为什么孩子一次次地改不了?本身孩子的自律是较差一些;再是,自己都改不了,人家怎么改?妈妈可以那样,我为什么不可以?答应以后不再生气,那父母做到了吗?没做到。那为什么人家就一定要选择改进?

很多父母看了无数的心灵鸡汤,起的作用微乎其微。只是当时有点触动而已,根本没有行动上的改变?那有什么用?所以关键在行动。孩子看什么,看父母,看父母的什么,看父母的言行!

五、伤害让他终将远离

孩子在成长中,与父母的关系和内心的距离,决定了以后和父母生活的距离。

孩子掉了一粒饭在身上,父亲可能会这样处理:用筷子指指掉了的饭粒,用眼神告诉他发生了什么。孩子一般会把饭捡起来吃了,处理一下。

母亲呢,会说“怎么这么不小心,不知道脏吗,你不知道衣服难洗吗?巴拉巴拉一堆……”孩子一听耳朵立马起茧,关起耳朵,更不想处理那掉了的饭粒!这就是两种处理方式的差别和效果。是不是有语言伤害的问题,一看即明白!

无数的事例说明,对孩子的唠叨、多话,只会给孩子带来不爽不舒服,你与他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。在现实案例中,孩子一个个关起房门自己玩,将父母拒之门外,即使屡次谈判也没用。为什么?因为他想要自己的空间,不想听父母的唠叨,不想要那些语言的伤害。他在内心里告诉我们:我不要你们来侵犯我,我难受!

成年后,他将不愿意和父母呆在一起,只想要自己的空间,而且这种信念非常强烈。因此,到时,有意无意地,他能走多远就会走多远,女孩能嫁多远就嫁多远!因为叛逆的种子早就生根发芽,以后再拨,怎么拨也拨不掉。只好在你的痛苦、他的痛苦、大家的痛苦中渡过余生吧。